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廷针对文武场乡试会试的题型(考试题目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各省乡试与会试都是题型一致,同步变化。至嘉庆年间科举题型定型后,一直沿用至清末未在变化。
《孔府档案》中收藏有清代中后期的山东乡试题纸,包括自乾隆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50余年的文武场山东乡试的题纸,涉及乡试共55场,其中文场27场,武场26场,翻译试2场。乾隆到光绪,山东共开文武场乡试各79次,《孔府档案》中保存的题纸占这一时期所有科次的三分之一。这批试题纸主要集中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清代中后期科举题型变革和定型情况,本文即以其中一些关键科次的题纸,来具体描述这一过程。
一 清中期以前科举题型的演变沿革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在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历宋、元、明、清一千余年,成为当时国家选官的最主要途径。科举的题目题型的变革,也反映了千年科举制的变迁。
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算、开元礼、三传、史科、童子科、书学等诸科,其中进士、明经最受重视。明经的题型有贴经、墨义、时务策等,进士的题型有时务策、帖经、诗赋等。在唐中期一度将诗赋改为箴、论、表、赞等应用文的书写,数十年后改回诗赋。[1]北宋初年,沿用唐代诗赋、贴经、墨义、论、策等题型。熙宁变法时,废除明经、明法诸科,进士科以经义代替诗赋。后来旧党执政,经义、诗赋并举。几经反复,至南宋科举试题主要有诗赋、经义、论、策等形式。[2]金朝在华北立国,沿用宋代诗赋、经义的进士科题型。[3]元代在仁宗时,恢复科举制度,分为蒙古、色目科和汉人、南人科。蒙古、色目科两场,分别是经问和时务策;汉人、南人科三场,分别是明经、经疑、经义;古赋、诏、诰、章、表;时务策。[4]
明代乡试和会试题型一致,都是考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限三百字,“五经”义四道,每道限五百字;第二场试论、判、诏、诰、章、表;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要求一千字以上。[5]第一场最为重要,经义的回答规定用“八股”格式,因此明清的科举也被称为“八股取士”。清朝初年沿用明代的科举题型形式,乾嘉年间的题型变革,乡试、会试第三场的经史时务策的形式基本没有变化,殿试不考经义,只考经史时务策,也是一直沿用到清末。
武场科举考试,远不如文场考试受重视。唐代主要考核体能和作战技术。宋代开始文武并重,设笔试,考《武经七书》。明成化年间,开始规范武科乡试、会试,试策略二道,教场试弓马。正德后改为三场,初场试马上箭;二场试步下箭与开弓、舞刀、举石等技勇;三场试策一道,仍以武经七书为题。[6]清代沿用明制,康熙时,试策再增论语、孟子。第一策题用论语、孟子,第二策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7]
二 清前期的山东乡试科举题
清朝前期沿用明制,乡试文武各三场。清前期的题型设置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山东文武乡试为例加以说明。
文举第一场考经义,试四书经义三道、五经经义四道,以八股文的格式解释四书五经的经义。
此科四书经义出题以《论语·微子》《中庸·第二十章》《孟子·离娄下》各出一章。
五经经义包括《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经》《礼记》每经各四句,《易经》四道分别出自《观卦·彖传》《益卦·彖传》《系辞上》《系辞下》;《书经》四道分别出自《舜典》《仲虺之诰》《洪范》《无逸》;《诗经》四道分别出自《周南·麟之趾》《小雅·斯干》《大雅·棫朴》《商颂·那》;《春秋》四道分别出自《庄公十四年》《僖公三十三年》《成公五年》《昭公十七年》;《礼记》四道分别出自《月令》《学记》《乐记》《儒行》。[8](图一)考生任选一经回答。
(图1)乾隆十二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明代和清代前期,有的学子将四书经义三题和五经经义二十题全作,共“二十三篇”,被称为“五经中式”。乾隆十六年,禁止五经中式之例。
第二场考“论、诏诰表、判语”?!奥邸碧獬鲎运稳逍岳碇?,此科“论”题“无欲则静虚动直”是周敦颐《通书》的一句,让考生解释作论。
诏、诰、表,为设定情景拟写。本科“诏”为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令太守修职事;“诰”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任命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表”是代拟当朝大臣对于乾隆十年(1745年)皇帝蠲免翌年天下钱粮的谢表。
判语,是对“疑事”所下的断语,本科五条判语包括讲读律令、那移出纳、服含违式、驿使稽程、造作过限。[9](图二)
(图2)乾隆十二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第一题:为配合第二年乾隆帝至山东亲祀孔子,让考生详述历代对孔子的尊崇和帝王亲幸阙里、封禅泰山等事迹;第二题让考生阐发古代政书“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明代《续文献通考》的各自的长处,为配合当时的“续三通”工程;第三题问选拔人才如何德才兼备,文章如何华实并茂;第四题阐发古代在山东为官的良吏龚遂、颜真卿、富弼、曾巩、范丹、宗泽等人事迹及教化百姓、劝农薄赋等;第五题分析春秋时齐地肥沃、鲁地贫瘠,是地利使然还是治理失当,阐发山东地区古今的粮食储备政策。[10](图三)
(图3)乾隆十二年丁卯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三场试题纸
武举第三场为内场,论二问、策一篇。内场两道“论”题,第一题用论语、孟子,第二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此科第一题敬事而信,语出《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钡诙狻吧朴帽?,修道而保法”,语出《孙子兵法·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策”为如何治军为将,为将之人如何做到太公所谓勇智仁信忠,孙子所谓智信仁勇严,正而能变、刚而能恤、仁而能断、勇而能详四者关系,孙子、吴子奇正之异,名将有不用古法成功的,兵法如何不拘等方面分析作答。[11](图四)
(图4)乾隆十二年丁卯科山东武举乡试第三场试题纸
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科举题型变革
——废除诏诰表判、设立诗题
乾隆二十二年前后,乡试会试题型进行了较大变化。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乾隆帝上谕更定乡试、会试三场篇目。他认为第二场的论、诏诰表、判语,多“雷同勦说”;而士子重视《四书》,轻视《五经》。阅卷者只重视文采书法,不重经文。经义、策论就能看出来素养、抱负,不必连篇累牍代拟诏诰表判。于是废除论、诏诰表、判语,将《五经》文四篇改在第二场,另在第二场加试表文一道。[12]这样第一场只考《四书》文三篇,第三场还是策五道。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上谕又将第二场的表文一道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13]这是从明代建立以后,科举试诗的复兴。乾隆帝恢复了唐宋时代科举以诗赋为题的传统,这样直至清末废科举,诗题一直保留。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山西道御史吴龙见上奏,认为性理论题,出自宋儒太极、通书、西铭、正蒙诸编。以“诸儒解释,广大精微”来请求保留。朝廷于是照所奏请行,在第一场恢复“论”题,以周敦颐、张载等人的理学著作为题。
“论”题的争论和“《五经》文”的场次变化,其实反映了乾隆时期“汉学”与“宋学”的竞争。重视“《五经》文”,代表了“汉学”考据派的主张,“论”题基于宋代理学,对其看重代表了“宋学”义理派的观点。乡试和会试的成例是重视第一场“四书五经”制义题,而四书三道对于《中庸》《论语》《孟子》全部涉及(《大学》篇幅短,很少出题),五经四道为任选一经,所以《五经》的重视程度不如《四书》。第二场“论、诏诰表、判语”、第三场“经史时务策”,多数情况下是虚应作答,评分的关键就在于第一场制义“八股文”的成败,所以明清科举有时也被简单概括为“八股取士”?!奥邸碧庠诿鞔饕浴缎⒕肺?,清代康熙以后,又将反映宋代理学的著作《性理精义》《太极图说》,列入“论”题的命题范围。乾隆二十二年科举题型变革中,乾隆帝将第二场的题型全废,将五经经义场次后移至第二场。不久后,“论”题又在吴龙见为代表的官员的呼吁下,得到了恢复,而且被移至第一场?!奥邸碧獾拇娣现?,直到乾隆末年才尘埃落定。
这一阶段的题型设置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恩科山东文举乡试前两场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场考四书经义三道、论一道。此科四书经义出题以《论语·乡党》《中庸·第十三章》《孟子·滕文公下》各出一章。“论”题以周敦颐《通书》的一句“君子以道充为贵”为题。[14](图五)
(图5)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第二场,五经经义中《易经》四道分别出自《乾·文言》《中孚·爻辞》《系辞上》《系辞下》;《书经》四道分别出自《大禹谟》《禹贡》《说命上》《洪范》;《诗经》四道分别出自《豳风·七月》《小雅·白驹》《大雅·思齐》《周颂·载见》;《春秋》四道分别出自《桓公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成公十八年》《昭公二年》;《礼记》四道分别出自《王制》《学记》《乐记》《儒行》。诗题以高山仰止赋诗一首,为五言八韵律诗,即五字一句,二句一韵。[15](图六)
(图6)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四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科举题型变革
——“诗”“论”调序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左副都御史觉罗巴彦学认为“论”题的作答容易藏私作弊,建议将第一场“论”题和第二场“诗”题调换次序。 [16]乾隆帝认为深切时弊,于是将“诗”题改在第一场,“论”题改在第二场。
乾隆五十年九月,礼部尚书姚成烈认为常年来“论”题都在宋儒性理书中命题,对《孝经》重视不够,请求“论”题以《孝经》与性理二书,按科轮流出题,也获照准。[17]
“诗”“论”调序阶段的题型设置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为例加以说明。
第二场五经经义,《易经》四道分别出自《坤·文言》《益卦·爻辞》《系辞上》《说卦》;《书经》四道分别出自《尧典》《禹贡》《说命下》《立政》;《诗经》四道分别出自《豳风·七月》《小雅·天?!贰洞笱拧ひ帧贰堵乘獭び旭儭?;《春秋》四道分别出自《庄公二十五年》《僖公二十六年》《襄公三年》《昭公二十四年》;《礼记》四道分别出自《曲礼》《玉藻》《学记》《缁衣》。“论”题一道,以《孝经·士章第五》的一句“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为题。[18](图七)
(图7)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五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科举题型变革
——分年轮试一经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乾隆帝以分经阅卷,容易滋生弊病。士子专治一经,对于其他经书不旁通博涉,不是敦崇实学之道。认为士子束发授书,就应该五经全读,于是自第戊申乡试开始,乡、会五科内,分年轮试一经。[19]
此时恰逢乾隆帝八十寿辰,特举办乾隆五十四年乡试恩科和乾隆五十五年会试恩科。这样在五年之间就有了五次乡会试。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乡试以《诗经》为题,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会试以《书经》为题,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恩科乡试以《易经》为题,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会试以《礼记》为题,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以《春秋》为题。[20]
这一阶段的题型设置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三次的山东文举乡试前两场为例加以说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第一场四书经义三道以《论语·卫灵公》《中庸·第二十六章》《孟子·告子上》各出一章为题。诗赋一篇,以云开雁路长赋诗一首。[21](图八)
(图8)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第二场五经经义五道全是《诗经》题,分别出自《鄘风·定之方中》《小雅·天?!贰洞笱拧ぞ戆ⅰ贰渡趟獭ひ笪洹贰!奥邸币坏?,以周敦颐《通书·诚下第二》的一句“果而却,无难焉”为题。[22](图九)
(图9)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第一场四书经义三道以《论语·学而》《中庸·第三十三章》《孟子·滕文公下》各出一章为题。诗赋题一篇,以壁中闻丝竹赋诗一首。[23](图十)
(图10)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第二场五经经义四道全是《易经》题,分别出自《乾·象》《咸·象》《系辞上》《序卦》?!奥邸碧庖坏?,以周敦颐《通书·志学》的一句“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为题。[24](图十一)
(图11)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第一场四书经义三道以《论语·颜渊》《中庸·第二十六章》《孟子·公孙丑上》各出一章为题。诗赋一篇,以泰山不让土壤赋诗一首。[25](图十二)
(图12)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第二场五经经义四道全是《春秋》题,分别出自《隐公六年》《僖公六年》《襄公四年》《哀公七年》?!奥邸碧庖坏?,以《孝经·第五章》的一句“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为题,[26]这是山东乡试史上最后一篇论题。(图十三)
(图13)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六 乾隆末期科举题型定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会试,五经经义按诗、书、易、礼、春秋的次序轮式一遍,于是改为五经出题并试,每经各出一题,考生全部作答,乡、会二场最终将“论”题废除。这次定制的题型结构沿用了一百余年,直到光绪后期清末新政时。
这一阶段的题型设置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科的山东文举乡试前两场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场四书经义三道以《论语·子张》《中庸·第三十一章》,《孟子·万章下》各出一章为题。诗赋一篇,以湖虚先受月赋诗一首。[27](图十四)
(图14)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一场试题纸
第二场五经经义五道分别出自《易·系辞上·第五章》《书·益稷》《诗·周颂·桓》《春秋·昭公十七年》《礼记·儒行》各一章。[28](图十五)
(图15)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山东文举乡试第二场试题纸
七 乾隆末期科举题型定型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御史戈涛奏称武举之选,应该重视武经,武士之选,粗通文理即可,不必通晓四书之义。[29]乾隆帝同意,将武科的四书“论”一篇废止。
这一阶段的题型设置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的山东武举乡试第三场为例加以说明。
这一场的“论”为“齐勇若一政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就是说要使全军整齐奋勇,在于管理、指挥的得法。“策”为寓兵于农、文武兼备,以古时汉朝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臣为例阐述。[30](图十六)
(图16)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山东武举乡试第三场试题纸
清朝武举在嘉庆时期将解释武经、阐发为将之道的“策问”与“论”全部废止。嘉庆帝认为武举的内场弊端丛生,索性完全偏重外场技艺的测试,内场只搞默写,粗晓文义即可。[31]于是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朝廷将乡试、会试武举的内场策论改为默写武经百馀字,没有错误就算合格。[32]
这一阶段的题型设置以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的山东武举乡试第三场为例加以说明。
嘉庆十八年这一场山东武举乡试默写的武经为《孙子兵法·计篇》中的124字,题目给出首句“兵者诡道也”和尾句“吾于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试题中告诉应试的生员需要默写的字数,要求自试卷第一页第一行顶格写起,依照本段语句默写齐全。[33](图十七)
(图17)嘉庆十八年癸酉科山东武举乡试第三场试题纸
八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馆藏乾隆、嘉庆年间的山东乡试题纸,展现了史料中记录的错综复杂的题型变革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了每次变动的背景原因和君臣讨论??凭偬庑头从吵⒍怨僭蔽幕刂实幕疽螅呵宕衅诔⒍晕寰⑺窝?、草拟诏诰表及判语、诗律素养的重视程度的变化,是科举题型变革的内在动因。对武科笔试,也有一个从重视到逐渐轻视的过程。而乾隆、嘉庆的题型变革之后一百年左右,乡试、会试文武科举题型再也没有较大变动,直至清末新政、科举废止之时。
参考文献:
[1](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161-1168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4-3621页。
[3](元)脱脱等:《金史》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4页。
[4](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9页。
[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4页。
[6]同[5],第1708页。
[7](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八,志八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3159页。
[8]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卷5773,第16件。
[9]同[8],卷5773,第18件。
[10]同[8],卷5773,第20件。
[11]同[8],卷5772,第14件。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六,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八日。
[13]同[12],卷五百三十一,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
[14]同[8],卷5782,第14件。
[15]同[8],卷5782,第19件。
[16]同[12],卷一千一百六十一,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六日。
[17]同[12],卷一千二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年九月二十九日。
[18]同[8],卷5791,第6件。
[19]同[12],卷一千二百九十五,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20]同[19]。
[21]同[8],卷5793,第22件。
[22]同[8],卷5793,第20件。
[23]同[8],卷5793,第12件。
[24]同[8],卷5793,第17件。
[25]同[8],卷5796,第9件。
[26]同[8],卷5796,第10件。
[27]同[8],卷5796,第14件。
[28]同[8],卷5796,第16件。
[29]同[12],卷六百一,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30]同[8],卷5794,第14件。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清仁宗?;实凼德肌肪硪话倬攀?,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32]同[31],卷一百八十六,嘉庆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33]同[8],卷5811,第7件。
作者:韦颖 李治
原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