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它将冰冷的物质升华为精神的容器,让儒家伦理、宇宙观与生命智慧在具体器物中生生不息。在《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中,有一件青玉“三友”花插,以刀为笔,以玉为纸,书写了一部关于士人风骨的精神史诗。
青玉三友图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青玉三友图花插高14.35厘米,口沿横 4厘米、纵4.5厘米,方正如矩,恰似《孟子》所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通身青玉沉郁如夜雨初凝,暗合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淬炼哲思。整体以松、竹、梅为骨,仙鹤为魂,在方寸之间筑起一座微缩的华夏精神圣殿。
器道相生,人们通过一件件物品承载思想、传递信仰。早在《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首次确立道器关系;荀子提出“器以藏礼”,赋予器物规范社会秩序的使命;宋代的程颐认为“器亦道,道亦器”,打破道器隔阂,主张即物见理。当人与器物深度互动,便形成精神共振。
松、竹、梅三种植物因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松树充满生机,不断追求阳光,展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它的松枝是孔子“岁寒知松柏”的千年回响;“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竹子在任何环境下都显得青翠挺拔,被视为高雅、纯洁、谦虚和有节制的象征;“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以其坚强高洁的品质而受人敬仰。当松的遒劲、竹的潇疏、梅的冷艳通过不同时代的物质载体反复重生,构建起跨越千年的精神符号系统。
儒家注重对个人性情的涵养,达到平和、宁静、豁达的精神境界。这尊花插实为文明基因的时空胶囊,是文人书房的“精神仪轨”:插一枝白梅入方口,看疏影横斜映《论语》,践行程颐“格物致知”;烛光穿透玉壁,松影婆娑如韩愈《山石》“升堂坐阶新雨足”,照见自省心迹......
当松涛在展厅回荡,当梅魂于玉沁苏醒,在《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的文物中,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间儒家文化对我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的塑造,更指引着我们走向更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