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欢庆元宵佳节的盛况。唐代实行宵禁,只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解除,而且城门大开,城里各式花灯流光溢彩,街道上人潮涌动,欢歌笑语,车马喧嚣,热闹非凡。直到深夜,大家也不舍得散去。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农历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被称为“元宵节”(古称“夜”为“宵”),又称元夕、灯节或上元节,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起源于古代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汉魏之后成为全国性的民俗节日。唐代元宵节的节期为三天,宋代达五天,明代则持续十天,清代为四到五天。2008年,元宵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龙舞狮等。
赏花灯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就成为法定之事。
旧时,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从孔府门前直到鼓楼门旁的街道上,每天上午都有集市,称为“鼓楼门会”,每天下午还有“龙灯会”。这几天,整条街道都挂满了各式彩灯,还有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等活动。等到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街上彩灯如昼,烟花灿烂,游人如织。
孔子博物馆藏有清光绪二十八年孔府的灯节单,详细列明了灯节工作人员名单及具体分工,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孔府灯节的盛况。
清光绪二十八年孔府灯节单
孔子博物馆藏
以前每逢年节时,孔府会在垂花门里面,距离前堂楼不远处竖起一根很高的杆子,称为“朝天竿”,杆子顶端悬挂一盏大玻璃灯,谓之“天灯”,日夜不灭,要点半月之久,在曲阜全城皆可看到。
楠木六棱玻璃宫灯
清 孔子博物馆藏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泵糠杲谌?,最快乐的当属无忧无虑的儿童了,挑花灯、放鞭炮、舞龙舞狮……欢呼雀跃,好不热闹。
彩绘婴戏纹灯罩
民国 孔子博物馆藏
猜灯谜
《打灯谜》
清·家震涛
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元宵节的另外一项重要民俗就是猜灯谜了。将谜语写在纱灯上,或先写在纸条上,再粘贴在花灯上,人们边赏灯,边猜谜,平添几分雅趣。
《武林旧事》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盛行;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南宋,元宵节赏灯时,为了助兴,人们开始把谜语写在纱灯上;明清时期,张灯悬谜的习俗盛极一时。
元宵节,孔府也自制灯谜??准沂来翊?,所制灯谜自然更富有文化内涵,多取材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及戏曲典故等,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灯谜及谜底
清 孔子博物馆藏
吃汤圆
《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宋·周必大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元宵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美食,所以汤圆又被称为元宵,也叫汤团、浮圆子。从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
龙年的元宵佳节,何不用这款龙纹碗盛满圆圆的汤圆,祈愿龙年吉祥美满,家家户户幸福团圆。
黄地绿龙纹碗 清 孔府旧藏 现藏于孔子博物馆
通高 7 厘米,口径 15.6 厘米,底径 6 厘米
此碗侈口,深弧腹,圈足。外壁黄釉地,饰绿彩二龙戏珠、祥云、海水江崖纹,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底款。
此碗造型秀美,胎体轻薄,釉质洁白,龙纹刻画细腻威猛。黄绿色釉对比强烈。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节还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因为古时候女子一般足不出户,在元宵节这天被允许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弊叱黾颐牛尤肷偷频亩游?,去邂逅一段浪漫和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