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展出有一件西汉的“海内皆臣” 砖。砖上有篆书,阳文,长 30.5、宽 27厘米,12字,文曰: “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边廓较宽。为西汉时期的宫殿用砖,其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时中央集权、归农著本、保障民生等治国思想,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字砖之一。
“海内皆臣”,意为海内臣服,天下一统。海内,犹言天下。皆臣,意为均臣服于我。 《史记·刺客列传》: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其意不厌?!逼渚湟庹?“海内皆臣” 一语相似。出土的秦汉器物铭文中,也有与此意相趋同者,如秦诏版中“今皇帝并兼天下”之句、汉代初年的“汉并天下”瓦当语句,都表达了大一统的政治取向。
“岁登成孰”,意为农业年年丰收。岁,此处专指一年的农事收成、年景。好岁曰丰,坏岁曰凶或歉,皆以岁言农事。 《左传》 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杜预注: “岁,年谷也?!?《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登,训为成,先秦两汉文献中,常有“五谷登”或“五谷不登”,形容农事丰歉的情况?!睹献印る墓稀? “五谷不登”,朱熹注:“登,成熟也。”成孰,通成熟。 《汉书·王莽传上》: “天下太平,五谷成孰?!薄八甑浅墒搿?,类似于后代的“五谷丰登”,都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愿。
“道毋饥人”,意为路上无饥饿之人。道,道路。 《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诗经·小雅·大东》: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薄妒芳恰こ律媸兰摇?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毋通无。饥人,饥饿之人。《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宋无饥人”的记载,成为历史美谈?!逗杭汀ば⑵交实奂汀?有“野无饥人”一语,其含义均与“道毋饥人”十分接近。相反的例句,有《春秋繁露》“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例。综合来看,“饥人”的有无为先秦两汉时期衡量政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践此万岁”,实践此“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三个政治目标,君主便能立国万年。如 《礼记·曲礼》: “脩身践言,谓之善行。” 郑玄注: “践,履也,言履而行之”。故云践行此 “言”,而能“万岁”。
总的来说,“海内皆臣”铭文砖并非单纯的建筑构件,它是西汉政权以儒家思想为纲,将“大一统”“民本”“德治”理念熔铸于国家礼仪空间中的典型例证。从“天下皆臣”的政治宣示到“道毋饥人”的道德承诺,儒家文化在此完成了从抽象理论到具象权力的转化。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欢迎你来赏文物,感悟儒家文化的千年传承。
本文参考了熊龙:《西汉“海内皆臣”砖研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