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父乙夔纹觚,高28.8,口径15.6,足径9.3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中。展厅中,有一件来自商代的父乙夔纹觚(gū)静静陈列。这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酒器,更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貌,触摸儒家文化在器物中萌生与发展的脉络。
孔子之叹:“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觚,本应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又何以发出如此喟叹?
觚(gū)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端滴慕庾帧分薪浣馐臀骸磅缫浦粢?。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p>
孔子所叹,正是觚的形制发生了改变。原本象征天圆地方、棱角分明的觚,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被简化或改造成了上下皆为圆形的样子。在孔子看来,这失去了觚应有的形制特征,变得“名不副实”。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解读道:“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敝祆湓凇堵塾锛ⅰ分薪徊讲停骸磅?,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笨鬃拥母锌纱顺搅似魑锉旧?,成为一种深刻的隐喻——当事物失去了其本应遵循的规范与精神内核,其存在的意义便应当被质疑和纠正。
器以载道——觚的渊源与礼制演变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礼制亦随之萌芽发展。至西周初年,以宗法制度为基石,一套相对完备的道德秩序与礼乐制度逐渐形成,这成为后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推崇的文化范式。
孔子口中的“觚”,作为承载礼制的酒器,体现着相当古老的渊源??脊欧⑾直砻鳎嗨破魑锎恿间臼贝料纳淌逼诰谐鱿?,常与爵组合使用,构成一套酒器。所谓“觚”,本由宋人定名,学界沿用已久。据近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内史亳觚”上的铭文,我们可知此类器物在当时本称为“同”,其用途与祭祀祖先的仪式——“祼(guàn)礼”(以香酒浇地降神之礼)密切相关。
“商人重酒,周人重食?!蔽髦芡持握呱羁谭此忌掏醭蛐锞莆薅榷龉慕萄?,将其视为前车之鉴,开始推行禁酒政策。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发布禁酒令《酒诰》,文中强调“无彝酒”“饮惟祀”,意思是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这种以“酒戒”为代表的修身律己精神,成为儒家“克己复礼”道德观念的重要渊源。
从“觚不觚”到匡时救世之思
身处硝烟四起、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局,孔子目睹了觚不像觚——器物失其本形,痛感着礼不成礼——社会失其规范。这使得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感叹。
他也因此力图济世匡时、恢复礼制,主张“正名”:纠正制器规范,匡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规范,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p>
小小的青铜觚,其意义早已超越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它成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古代礼制的发展与衍变;更让我们借此联想和思考,孔子在礼崩乐坏之际,对重建社会规范、恢复伦理秩序、追求名副其实的执着努力。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是对儒家文化形成脉络的深入梳理,是对儒家思想核心理念的重新阐释。一起走进展览,在一器一物之间,感悟哲人之思,探索“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