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原文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闭饩浠暗囊馑际牵嚎鬃釉谄牍健渡亍防趾螅艹な奔涑⒉怀鋈馕?,感叹道:“没想到音乐的美妙能达到这种境界!”
仇英版圣迹图·在齐闻韶图 孔子博物馆藏
成语的双重含义
这个成语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连吃肉都尝不出滋味。后形容全身心投入某件事,专注忘我。
后来也可形容长期无肉可吃的困窘生活,如清代王端履在《重论文斋笔录》中以“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自嘲清贫。
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孔子与苌弘的“音乐课”
孔子对音乐的痴迷,源于一段特别的拜师经历。春秋时期,他专程拜访周朝的大夫苌(cháng)弘,请教《韶》乐与《武》乐的区别。苌弘解释道:“《韶》乐歌颂舜帝的仁德与和平,如清泉流淌;《武》乐赞美武王伐纣的功绩,似战鼓雷鸣?!笨鬃犹蠡砣豢剩刑荆骸啊渡亍防志∩凭∶?,而《武》乐虽壮丽却不够好。”
《韶》是上古时期舜帝创作的乐曲,用来歌颂并展示帝王之德,以和谐、庄严著称。孔子作为音乐爱好者,对《韶》乐推崇备至,认为它旋律优雅,内容美好向善,充满教化意义。
后来,孔子在齐国亲耳听到《韶》乐演奏,如痴如醉,沉浸其中,这才有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科学链接:耳朵会“偷走”味觉吗?
大脑就像个聪明的指挥官,当我们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时,大脑就会启动“专注模式”,把能量集中在这个任务上,这时候,其他感觉(比如嗅觉、味觉)就会自动调成“静音模式”——不是舌头失灵了,是大脑暂时顾不上处理这些信息!这就是我们大脑神奇的注意力机制在发挥作用。比如,在专心看书时,我们会忽略窗外的鸟叫声。
“不知肉味”不仅是文学修辞,更是古人无意中记录下的科学现象。当我们理解大脑这个“资源分配大师”的运作规律,就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感官,无论是学习、艺术还是工作,专注投入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