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艺术遇见现代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孔子博物馆上演。首个孔子文化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自2024年6月21日在孔子博物馆文创街拉开帷幕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孔子文化文物数字艺术展的新体验。
《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展览以“何以孔子”为序片,通过“子曰”“思无邪”“器以载道”“宜子孙”“儒风汉韵”“乐未央”六大主题空间,采用了裸眼3D、数字影像、光影雕塑、3D mapping、16K沉浸式BOX空间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展览还利用AI技术辅助内容生产,结合数字像素和计算机算法,创作出有文化韵味、形式多样展陈效果的数字艺术展品。展览以孔子文化相关文物为依托,通过技术呈现方式,让思想内容以更为高级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视觉和情感层面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何以孔子”序片
序片“何以孔子”部分,以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为设计基础,选取本馆与孔子文化密切相关的特色馆藏文物进行技术创作,展览采用超感裸眼3D技术,以音视频相结合的数字媒体手段,通过特殊的文物模型处理与数字内容结合,用多元化的数字呈现形式,让观众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体验到4.2米高的立体视觉效果,在光影交错中体会孔子思想的魅力。
“子曰”单元
“思无邪”单元
除了视觉上的震撼,本次展览还致力于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览将《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与生活器物、美学元素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观众可以在“思无邪”空间中感受《诗经》的风雅之美,或是通过“器以载道”领悟儒家礼仪之道。这些创新性尝试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观众,也让孔子的思想跨越时空界限,与当代观众建立起了情感联系。
“器以载道”单元
“宜子孙”单元
“器以载道”“宜子孙”单元利用三维、二维扫描采集技术,对漆器、铜镜等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扫描采集,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将这些文物的质感和细节还原出来。从漆面的凹陷到金线的光泽,从磨损痕迹到裂纹,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处理,保证了超高清画面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依托铜镜文物上的精美纹饰,通过数字建模,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铜镜文物纹饰之美,这两项技术设计,再现了器物之间的互动,使呈现画面充满生命力。
“儒风汉韵”单元
“乐未央”单元
“儒风汉韵”“乐未央”单元,依托孔子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物资源,将汉画像石、瓦当进行艺术创作?!叭宸绾涸稀钡ピ?,动态部分,将“孔子见老子”历史典故为主题的汉画像石进行彩色动态呈现。静态部分用符合现代语境的主题设计和色彩呈现,打造了早高峰日常、烧烤指南、公园音乐会、公园人才市场、OMG等多场景交汇的阵列空间?!袄治囱搿钡ピ?2种不同纹样的瓦当进行三维扫描并优化模型,创建了由594的瓦当组成的模型阵列,通过物理模拟技术,使得瓦当空隙中的草生长过程显得自然而真实,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真实感和互动性。
《孔子密码》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文化数字化艺术的具体实践。它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还为孔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了新的思路。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博物馆,探索这场艺术与科技的交响曲,感受孔子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