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一次全约微信联系方式-附近200米约爱电话,全国空降同城登录入口,全国空降同城免费qq

中文 | EN
EN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博动态

四时之美 | 白露——露沾蔬草白 天气转青高

作者:撰稿:董文 海报:李齐 点击数:299 2023-09-08 文章来源: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1694165872956548.jpg

今年的9月8日是白露节气,这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夜晚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珠,在荷叶上滚动,在花瓣上闪亮,或者悬垂在草叶尖,摇摇欲滴,惹人怜爱。在熹微晨光的映照下,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如珍珠,似水晶。

1694165927805839.jpg

水晶串饰

战国 孔子博物馆藏

此紫水晶串饰由紫晶环1件、紫晶珠8件颗、乳白色龙形玛瑙觿1件组成,出土于鲁故城战国墓M4。


昼夜温差大也促进了农作物的成熟。“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时节,五谷渐熟,瓜果飘香,大地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

1694165993608248.jpg

毕景桓花篮册页

清 孔子博物馆藏

纸本设色,工笔重彩。推篷式绫裱,绫裱一册共十二页。每一页都绘有形制不同的花篮,花篮中或绘百花,或绘百果,或花果同绘,设色艳丽,精细逼真。


物候现象


《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二十四节气中,相邻两个节气间隔大约十五天,古人把这十五天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以后,鸟类感到气温的变化,开始为越冬做准备。一候的时候,鸿雁开始飞向温暖的南方;二候的时候,燕子也开始南飞避寒;三候的时候,留鸟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羞”同“馐”,指美味的食品。)

1694166075576628.jpg

石青暗花纱缀绣云雁方补褂

清 孔子博物馆藏

官服。圆领,对襟,平袖,四开裾。芝麻纱团鹤纹褂料。缀铜鎏金镂空扣五枚。前胸、后背各缀一云雁纹方补。戗针绣云雁,纳纱绣红日、金蝠、珊瑚、海水江崖等纹饰。方补纹饰绣法多样,绣工精细。


1694166131991987.jpg

粉彩海水飞燕纹大盘

清 孔子博物馆藏

“海水飞燕纹”寓意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白露习俗

壹 收清露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古人认为白露时的露水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有收集清露饮用的习俗。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薄鞍倩ㄉ下叮钊撕醚丈?。

清晨的露珠清亮欲滴,该拿什么来盛放它呢?这款玛瑙杯如何?

1694166257766641.jpg

卷云耳菱花口玛瑙杯

清 孔子博物馆藏

此杯为葵形口,深腹,圈足,卷云纹双耳。色呈不同带状,颜色光美。此玛瑙杯简约轻巧,抛光精亮,充分利用玛瑙天然的纹理和质地,典雅素净。


白露习俗

贰  饮白露茶


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白露时节,茶树迎来另一个生长佳期。此时采摘的茶叶味道甘醇清香,深受人们喜爱。紫砂壶能长时间保持茶的色香味,用来沏白露茶最合适了。

1694166354640600.jpg

“龙山名砂”款紫砂壶

清 孔子博物馆藏

紫砂壶呈扁圆形,圆盖微鼓,短弯流,曲柄,圈足。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壶身刻山水图,铭刻“君名啸傲客,竹里兴何如”。底刻“龙山名砂”款。


此外,福建还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据说这天吃龙眼对身体有大补的奇效。白露这天,浙江还有用“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草药)煨炖乌鸡的习俗,以滋补身体,去风气。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节气,此时天高云淡,凉爽宜人。不妨背上行囊,去山水之间,寻觅一份诗情画意;或者到孔子博物馆,通过精美的文物,来感受节气的意蕴。

上一篇:讲中国故事,让文物说话,孔子博物馆开馆四周年

下一篇:教师节 |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