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俎豆礼容”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三岁丧父,随母亲迁居阙里。在鲁都礼乐文化的氛围中,孔子幼年便表现出对礼的兴趣,嬉戏时常陈设俎、豆等礼器,模仿祭祀中的礼仪。这一故事在《圣迹图》中有所表现。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俎豆礼容 孔子博物馆藏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牲肉的礼器,形如几案。
豆:古代高足食器,用于盛放祭品(如肉酱、腌菜等)。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灰陶豆 孔子博物馆藏
东周错金银夔凤纹铜豆 孔子博物馆藏
“俎”与“豆”都是周代祭祀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礼制的庄严。
礼容:举行礼仪时的仪态、动作和表情。“俎豆礼容”合指通过俎豆等礼器的陈设和礼仪动作的模仿,学习祭祀的规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的孔子童年轶事,描述他幼年时便模仿祭祀礼仪,陈设礼器(俎豆),学习仪态(礼容)。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孔子自幼对礼制的浓厚兴趣,为其后来推崇周礼、创立儒家学说埋下伏笔。同时也启示我们:环境对人的塑造至关重要。
“俎豆礼容”不仅是孔子幼年的趣事,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缩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在典籍之中,也在日常言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