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公布“2025非遗传播创新案例”评选结果,孔子博物馆申报的《“非遗+学校教育”融合创新实践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与曲阜地方非遗资源,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文物+非遗+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项目精选《圣门礼乐》、雕版印刷、孔府点心、面塑、尼山石雕刻等多项省市级非遗技艺,结合中小学教育需求,开发出“礼乐文化”“传统技艺”“非遗·匠心”三大课程???,涵盖知识讲解、手工实践、数字互动等多种形式。
孔子博物馆依托“孔子课堂”馆校共建项目,与全国29所中小学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提供基础通识课与专题研学课;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联合教师开发校本教材;设立非遗学习档案,跟踪学生文化认知与技能掌握情况。目前,孔子博物馆非遗课程已惠及5万余名学生,礼乐文化传播普及相关课程不仅入选“国学活化计划”,获“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等多项荣誉,并极大带动曲阜本地非遗工坊参观量,激发中小学非遗社团建设热潮。
为扩大非遗影响力,孔子博物馆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与山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直播活动,设置线上“非遗小课堂”。同时,孔子博物馆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网、闪电新闻等主流媒体,对非遗教育、礼乐演出等活动进行深度报道,如2024年“同饮黄河水 礼乐奏华章”音乐会暨非遗展览会,通过媒体预告和后续跟踪报道,吸引大量青少年观众参与,推动蒙古族刺绣、马奶酒制作技艺、鄂尔多斯古如歌等非遗的跨地域传播。相关活动累计触达超千万人次,推动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
孔子博物馆通过“非遗+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更以数字化手段实现跨地域传播,为新时代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孔博方案”。未来,孔子博物馆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动非遗教育认证标准化,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