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瑟而歌”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其内涵远超出字面含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智慧。
成语故事:孔子的“无言之教”
圣迹图·“瑟儆孺悲”图 孔子博物馆藏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大意是: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托病拒绝。待传话者出门后,孔子故意弹瑟高歌,让孺悲听到,暗示自己并非真病,只是不愿相见。
含义解析:曲折达意的文化密码
字面:瑟为古弦乐器,“取瑟而歌”即弹瑟唱歌。
比喻:以间接、含蓄的行为传递真实意图,避免直言带来的尴尬或冲突深意。
孔子以行动代替直言,既避免正面冲突,又让对方领会意图,体现了儒家“婉言达意”的处事智慧。
文物链接:古瑟的悠扬乐声
瑟,是古代的拨弦乐器,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瑟的传说。相传庖(páo)牺作瑟,后因黄帝命素女鼓瑟时音调过于悲戚,遂破为二十五弦。到了周代,瑟已经十分流行,是古代雅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妒酚小扒偕阎薄肮纳刁稀钡拿枋??!独窦恰芳窃亍笆课薰什怀非偕?,瑟象征士大夫修养与伦理秩序,是礼乐文化的载体。不仅如此,在古典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瑟的身影,有李白的“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也有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瑟承载着深厚的文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瑟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复原古瑟
瑟体呈长方形。琴弦的排列方式为两排,内排十六弦,外排九弦,合计二十五弦。弦下置木质瑟柱,以调节音高,尾端有3个瑟枘(ruì),为绕弦之用。瑟身绘制着丰富的云纹图案,并巧妙地融入东夷族的玄鸟图腾作为点缀,展现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韵味。
民国瑟 孔子博物馆藏
传世保留下来的瑟大多制作于清代,其形制与发音原理与先秦古瑟大相径庭,多在各地孔庙、文庙在祭孔活动中演奏音乐使用。
从古瑟的悠扬乐音,到孔子指尖的迂回弦歌,“取瑟而歌”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承载了委婉含蓄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