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结果公布,孔子博物馆“衣冠载道——明代服饰里的礼仪文化”项目荣获优秀案例奖。
《后汉书·舆服志》云:“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袄瘛笔侨寮椅幕胖?,而“服饰”是这一“符号”的外在体现。衍圣公服饰作为明代礼制活化石,其纹样(如十二章纹)、工艺(缂丝、织金)和形制(道袍、贴里)是解读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密码?!耙鹿谠氐馈鞔卫锏睦褚俏幕奔岢忠晕镏な返难踔С旁?,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明代以来曲阜孔庙祭祀冠服研究》《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览资源及孔府旧藏传世明代服饰等文物资源,将孔府旧藏明代服饰这一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评估的教育资源。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辈┪锕萁逃哪康脑谟谌霉壑诳筛兄?、可参与。“衣冠载道——明代服饰里的礼仪文化”提取明代服饰中的礼治思想,开发原创手作材料包孔府旧藏mini服饰手作,采用启发互动式学习的形式,针对小学、初中、高中段策划“纹样认知”“工艺体验”“文化阐释”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动手实践,了解古代服饰的主要特征、分类以及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理解古代服饰的款式造型、图案纹样、工艺技法之美,理解服饰中蕴含的礼仪之邦、尊孔崇儒、衣冠载道的中华文明,以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做好在地化服务的基础上,课程前期选取了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学校建设“孔子课堂示范基地”,扩大实施范围和影响力。目前示范校已覆盖到香港、青海、福建、四川、上海等地的30余所中小学。通过配套主题探索展的模式,课程实现展教融合,“衣冠载道——明代服饰里的礼仪文化”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中小学,还走进了香港北角中学、云南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中心学校等,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