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孔子博物馆藏有孔府自明至民国的数千件服饰,在展的《孔府旧藏民国服饰展》聚焦民国祭孔服饰与日常服饰两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去等级,兴平等”成了顺乎时代潮流的服饰使命,等第严明的衣冠之制被视作满清陋俗而加以摒弃。故民国建立之初就仿照西洋服饰,颁布了《服制》规定?!斗啤诽蕹墒钡燃斗?,中式男装基本沿着务实、朴素、通俗化的基调发展,后日趋简易,并且“均以无花纹为上品”,《近代中国男装实录》里就记述,马褂“平素无花者与暗花者各具其半,平素者多有横条织纹......暗花者多几何小花纹和传统团花”。
根据服饰法令的规定,长袍马褂一直是民国期间的礼服,无论是形制还是审美,其庄重正式的仪礼内涵更显得肃穆凝练。长袍马褂在民国现代国家的重构中实现了价值升华,在民国保存下来成为庄重、端庄和高贵的象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负载华夏文明体现沉稳儒雅的东方服饰。
相比而言,民国时期的女子服饰则更显多变。民初服制规定中女子礼服沿袭了传统的袄(衫)裙,20世纪10-20年代,倒大袖女装和筒裙的搭配,展现了中国女性既含蓄优雅又意气风发的全新面貌。20年代后期旗袍逐渐兴起,发展为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装,1929年的《服制条例》中关于女子礼服加入了旗袍,不过其固定长度只是在小腿肚的地方,袖长也是在小臂中间,这也是符合当时潮流的。30年代旗袍进入黄金时代,剪裁更加修身,设计出腰线,体现女性曲线之美,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然而,民国时期的服制条例对服饰的约束并不大,不仅没有禁用的服色,连规定的服色都很少。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都可以选择,充分展现了穿衣自由。1936年孔德成与孙琪方的婚礼,新娘穿婚纱、高跟鞋,新郎则着长袍团花马褂。
服饰为彰身之具,亦是国民文化之表征。在平等自由的观念下,民国时期传统服饰与新式服装并存,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同在,服饰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特点,反映了社会发展时代性与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