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正在孔子博物馆开展中,共计展出孔府旧藏礼乐器 120余件,这些中和乐器、祭孔礼器,流传有序、保存完整、工艺精湛,是祭孔礼乐器的典范之作。
历经康熙、雍正两朝之后,阙里祭器已大体完备。在礼乐方面,乾隆秉承康熙遗志,继续对《中和韶乐》加以完善,在乐器体系中增设镈钟、特磬,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颁赐孔庙“镈钟、特磬各一虡[jù]”,用于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祭孔丁祭。
镈钟是古代一种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可特悬(单独悬挂)在钟悬上,又称“特钟”。镈钟与特磬在乐队中金石之声首尾呼应。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即击镈钟一声以开众音。镈钟一响宣起律首,特磬一声而告乐终,以象“金声玉振”之义。
乾隆二十六年镈钟第四夹钟、第十南吕
镈钟在《中和韶乐》中起到为诸乐器定音高、开律首的作用。用时仅设当月的镈钟,《礼记·月令》记载,正月用太簇,二月用夹钟,三月用姑冼,四月用中吕,五月用蕤(ruí)宾,六月用林钟,七月用夷则,八月用南吕,九月用无射,十月用应钟,十一月用黄钟,腊月用大吕。祭孔典礼以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丁日大祭最为重要,乾隆特颁赐二镈钟用于祭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