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一次全约微信联系方式-附近200米约爱电话,全国空降同城登录入口,全国空降同城免费qq

中文 | EN
EN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博动态

话说故城 | 看鲁国故城文物 了解古人的“种田基因”

作者:信息中心 杨晓玉 点击数:819 2023-11-26 文章来源:

在农耕社会,人们会把谷子播种成熟的一季周期表示为时间单位“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轮转,年复一年,沃土承载生命的繁衍与发展,文明始于一粒粒金黄的稻谷。

山东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鲁地人民辛勤农桑,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促进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礼仪文化的进步。让我们从孔子博物馆藏鲁国故城文物中,找寻文明发展的踪迹。


适宜农桑之地


鲁国境内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交错,灌溉便利,是一个宜于农桑的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此地“宜五谷桑麻六畜”。鲁人向来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人民辛勤耕耘,粮食丰足。


1701047881858167.jpg

“鲁白悆”窃曲纹双兽耳虎钮铜盨

西周 孔子博物馆藏

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30号墓。盨[xǔ] ,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流行于西周中晚期的礼器。精美的青铜盨展示了当时鲁国的富庶和农耕的繁荣。


工具的使用


工具在农业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先民和我们一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工具。

陶器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创造。茹毛饮血的早期人类,由此迈入了定居农耕的新时代。


1701047940975283.jpg

灰陶簋

孔子博物馆藏

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213号墓。簋(guǐ),是古代用于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


食物的制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不满足于从谷物中获取温饱,正如《论语》乡党篇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的用料选择和加工制作过程都要洁净讲究。


1701047987207763.jpg

“鲁中齐”铭垂鳞纹双耳三足铜甗

西周 孔子博物馆藏

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48号墓。甗[yǎn],相当于我们现代使用的蒸锅,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方是鬲,盛放热水,中间有小孔通蒸汽,上面是甑,盛放米等。青铜甗兼具蒸煮功能,蒸的加工方式更精细,更好保存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体现了春秋时期鲁国精细的烹饪技术以及对美食的更高要求。


礼制的开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儒家文化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一切礼制的开始,因此特别强调通过饮食礼仪、饮食制度来实现社会教化。

1701048037857591.jpg

“鲁中齐”铭双牺耳三童足铜盘

西周 孔子博物馆藏

1701048071549689.jpg

“鲁中齐”夔纹兽首鋬四足铜匜

西周 孔子博物馆藏

这两件文物,就是沃盥(guàn)之礼所用器皿。沃盥就是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匜(yí)用来浇水,盘用来盛水?!吨芾瘛芳窃亍胺驳愂挛诸隆保?商周贵族们在祭祀、婚丧等重要仪式前,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保持清洁,表达庄重恭敬。

沃盥之礼其中也蕴含着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原则。《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以示尊敬长者、长幼有序;主人在筵席上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行“沃盥”,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学生为老师行沃盥之礼表示尊师重教。宴前饭后的沃盥仪式,正体现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


来孔子博物馆,欣赏更多鲁国故城文物,在展览中了解山东地区灿烂的文明,感受先人的智慧!

上一篇:礼运东方 | 西周“鲁中齐”四足铜匜(yí):铜盘的“搭档”

下一篇:孔博藏珍 | 冬日寒风起 举头闻鹊喜